由《三國》想開去
作為一個在北美地區巡迴的藝術團,除了旅館和劇場,我們最長呆的地方就是旅行的巴士上了。前段時間,我們在巴士上看了好幾集的中國電視劇《三國》。在出現過的角色中,各路英雄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或理想,或私利,各顯身手,逐鹿中原。
在這部電視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桃園三結義中的劉備,他是一個有原則的人。我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句話:人可以經常改變他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但不能總是轉變他看問題的原則。劉備的理想非常高尚,基於仁義,收買人心,以此振興大漢。在曹操想要奪取徐州之時,各路諸侯為了自保,都不願援救徐州牧陶謙,虛言推諉,坐觀成敗。而劉備卻力諫援救陶謙:“陶恭祖忠義厚道,曹孟德則是在趁火打劫。雖然亂世爭雄憑勢力,但最終必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在危難中,他寧願以自己微薄之力援助他心目中的仁義之士,不惜和曹操為敵。因為他堅持自己的原則,堅持著自己對仁義的追求。所以在《三國》這部戲中,劉備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由此我不禁想到,如果把音樂這個領域比做戰場,那麼什麼樣的音樂家會是脫穎而出的勝利者呢?
那可能得看每個人對“勝利”的理解。我自己覺得“勝利”,也就是最美好的音樂,是能夠讓人身心愉悅,充滿希望,同時又引人向善的。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禮樂:中國古人相信音樂的目的是用來規正人心,修身養性,塑造人格,以達到令古人尊崇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一定有著偉大的人格。世界頂極的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曾表示,對他影響最深的是已故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帕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卡薩爾斯說過這樣的話:“我首先是一個人,第二是音樂家,第三是大提琴家。”而馬友友的母親盧雅文女士在接受《新紀元》雜誌採訪的時候也表示,“在我的心裡面,他(馬友友)的善心和真誠,比他拉大提琴的成功更重要。”
盧雅文女士講述,在馬友友上哈佛時,他一次注意到住在同一宿舍樓的一個黑人女生早上從不吃早飯。有一天,他就買了早餐,用塑膠袋把早餐掛在她宿舍門外的把手上,寫了一張字條「吃早餐對你的身體有好處。」第二天,那個女生回覆了馬友友一個字條,說「謝謝友友爸爸啦!」盧雅文說,馬友友對任何人都是這樣關心,不分種族和膚色。
還有一年,中共前主席江澤民來訪問美國,克林頓總統邀請馬友友出席招待會,宴會上馬友友坐在江澤民的旁邊,吃飯的時候,馬友友對江澤民說:“我看,(你)對西藏的情形恐怕不太好吧。”江澤民聽了很不悅,當時一句話都沒有說。
盧雅文說,因為這句話,江澤民不喜歡馬友友,他曾經在中共的黑名單上,好幾年都沒讓他去中國演出,“但是人民喜歡他,喜歡他的音樂,要他回去開音樂會。”“他完全曉得江澤民不高興聽這樣的話,但是友友不怕,他敢這樣做,他敢講真話,我很佩服他。雖然江澤民不喜歡友友,但是人民喜歡他(友友),友友是非政治的,他關心的是人民,他很有人性。”
所以我相信,要成為一個傑出的音樂家,一個音樂戰場上的“勝利者”,那麼一定得擁有善念,充滿對人性的關愛。神韻藝術團的導演曾經對我們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一個人活在世上,能夠為別人做一些好事,那麼這個人的一生就是有意義的,值得欣慰的。“
藝術之路是艱辛的,而競爭也是殘酷的。但是一個藝術家如果能夠將自己做人的原則深深的銘刻於心,那他則會在藝術的海洋里永不迷航。
在我們的神韻演出當中,常常有觀眾感動得落淚。很多人表示,神韻演出不僅品質卓越,而且每一個節目背後都有深厚的精神內涵,有一股巨大的善的力量,引人向上。常常在中場休息或演出結束後,很多觀眾會來到樂池邊興奮地和我們打招呼,毫無保留地向我們表達他們激動的心情和對神韻的讚美。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神韻的每個成員辛苦的付出,不是為自己贏得金錢或者名譽,而是真誠的想把純善純美的中國傳統文化展現給大家。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嚮往和追求,而非物質的追逐,是更持久彌新的,更加永垂不朽的。
黃月
特約撰稿人
2011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