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之二弦唱心
東西方樂器渾然天成的組合是神韻交響樂的特色,這其中中國傳統樂器的歷史淵遠流長,它們的樂音為何內涵豐富,動人心魄?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
二胡,又稱胡琴,史籍記載,它最早傳入中原的時間是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最初是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奚族」的樂器。北魏時候,奚族人居住在今內蒙古一帶, 唐朝時,奚族酋長率眾歸附太宗皇帝,到玄宗皇帝在位時,奚人開始與大唐皇室聯姻,而二胡的前身「奚琴」,大約就是在當時傳入中原。
北宋陳暘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由此可見奚琴是一種只有兩根弦,用竹片擦弦發聲的弦鳴樂器。它的樂聲悲切,似在傾訴人世的滄桑與苦難,因而在當時又有這樣的歌謠:「奚琴本出奚人樂,奚人彈之雙淚落。」
奚琴很快在民間普及開來,並成為文人雅士喜愛的樂器。唐代詩人孟浩然曾寫過「引竹嵇琴入,花邀戴客過。」這樣的詩句。這裡的嵇琴其實就是奚琴,據《晉書·嵇康傳》所載;「嵇康本來姓奚,後居嵇山之側,因改姓嵇。」因為奚在漢字中是奴僕的意思,聽來不雅,而嵇康卻是一位風骨高潔的音樂家。於是唐代的文人就將奚琴改名為嵇琴。
在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著「一弦嵇琴格」的故事:熙寧年間,宮中設下盛大的宴會,由教坊樂師徐衍演奏嵇琴,皇帝和群臣一邊品嘗美酒,一邊沈浸在優美的樂聲中。誰知彈到一半, 徐衍的弦忽然斷了一根,琴弦斷裂在當時被視為不祥之兆,可徐衍卻並不驚慌,也不更換另一把新琴,就用那一根弦的琴奏完了整首樂曲。這即體現了古代的音樂家高超絕倫的技巧和處變不驚的涵養,也是中國最早的獨弦演奏的記錄。
後來,嵇琴又被稱為胡琴,根據元朝的史料記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到了近幾百年,隨著戲曲音樂的興起,胡琴在民間更為廣泛流傳。各類形制的胡琴,如二胡、京胡、板胡、粵胡、二弦、馬骨胡、大筒、四胡等等,不僅成為地方戲曲、京劇、說唱、民間歌舞以及絲竹樂、吹打樂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主奏樂器,而且在獨奏藝術上也有了新的發展。近代的音樂家劉天華更將二胡藝術推上巔峰,而華彥鈞(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則道盡了人世悲歡。
二胡本色的音色優美,但本身並不具備感染力,它豐富的語彙和動人的色彩是來源於其揉弦的演奏技法。其中滾揉如同歌唱家的歌聲,極富表現力,大幅度的壓揉所發出的音色寬廣,激昂,當壓揉的力度減小時,又能產生餘音繞梁、若即若離的效果,滑揉則能夠表現歡快、詼諧的情緒,摳揉則產生如泣如訴的悲涼情感。
然而當二胡演奏家掌握了這些之後,還並不能演奏出動人心魄的樂曲,孔子曾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也是中國古樂所提倡的精神內涵,真正的二胡大家,在演奏音樂的同時,也能夠從喜悅與悲傷的情緒中超脫出來,用寧靜的內心去平和地演繹人生的激盪。正如神韻樂團的二胡演奏家戚曉春所說:「其實,真正能打動人的並不是純熟的技術,技術大家都有,但是到了一定的層次以後,那真正能打動他們的,還是背後的內涵。……因為我們在心上面的要求比較高。越寧靜、越純淨的時候,神就會展現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