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五個中國鼓舞
五千年前黃帝和蚩尤在涿鹿鏖戰,是一場史詩般的戰役。蚩尤是戰神,銅頭鐵臂,他用石頭當飯吃,黃帝在九天玄女的幫助下用神獸“夔”的皮,製成八十面巨鼓,用響徹天地的鼓聲鼓舞士氣,使敵軍喪魂落魄。此戰以黃帝所率華夏部落獲勝而告終。自此,中國人稱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鼓的後代,今天的中國鼓形狀各異,大小也不同。最小的撥浪鼓在中國城就能看到,而大的鼓,現代中國舞者可在鼓面上做旋子。
在過去幾年中,神韻每年全新的節目中有不少“鼓”舞。你能想起幾個,七個還是八個?(我想大約有11個左右)
下面是五個我最喜愛的鼓舞。
第五名:安塞腰鼓
編舞:陳永佳
演季: 2010
鼓型:砂漏狀腰鼓
中華文明的搖籃,西北黃土高原上罡風席捲,隨著悠亮的嗩吶聲由遠而近,在若隱若現的黃塵揚起的圈里,農民扮演的腰鼓手們踢蹚著揚起的煙塵,搖頭晃腦,擊鼓而舞。
中國自黃帝時起,就是一個超級農業大國。到鼎盛時期的宋代,農作物產量佔世界的四分之一。的確,農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就像中國各地區土壤顏色不一樣,生活在各地的農民也都有其獨特的舞蹈風格。這些風格很難模仿,除非你融入其中。有人可能覺得他們淳樸,有人可能覺得他們沒教育或太土。但也許我們從他們輕鬆愉快的舞動和發自內心的淳樸笑顏中,看到中國人的真正精神。那韻味是從骨子裡發出來的,就是美。
在2010年演季,我們腹前綁著腰鼓,頭紮羊角巾,在舞臺上踢蹚著無形的煙塵,表演一支《安塞腰鼓》舞。
我現在還記得那些農夫擺頭的動作,我又怎能忘記在那舞台上來回的“百米”衝刺。如舞評所言:“令人驚嘆的編舞。”
我從這支舞學到甚麼了?答案是:做個農民不容易。
第四名:龍泉鼓舞
編舞:陳永佳
演季: 2009
鼓型:八角手鼓
當大自然賜予五穀豐登時,山東的農民手拿最愛的道具,跳起穀子秧歌歡慶豐收。
農民是非常實在的。他們源於生活的舞蹈,名字常常很有趣(見“中國民間舞:稻秧歌” )我們的這支《穀子秧歌》,也得到了許多頭銜,如“飛鼓”,“大磨房”,“楊家殿”,最絕的要數“灰熊抖毛”了。
不久前2009年的巡演,在亞特蘭大的一場“灰熊抖毛”演出當中,我沒法不注意到坐在第四排的一位黑人女子,她隨著我們的音樂晃動著腦袋,從座椅上跳起來又顛回去,像在享受“節奏藍調”一樣,你信不?太炫了!我當時差點忘了下一個動作。
很高興我們的中國舞真的能讓觀眾“動”起來。我從中學到的是:對舞蹈的欣賞沒有文化疆界。
第三名:開創新紀元
編舞:陳永佳
演季: 2012
鼓型:車上的戰鼓
2012年演出大幕一拉開的《開創新紀元》,是天兵天將與惡魔的對決——對我而言,可能是最酷的開場節目了。
這次是女士們推著戰鼓環繞於舞台,擂動著震撼的鼓點,變化著隊形,而男士們則跳起非常難的,鼓槌作道具的舞蹈。
這舞蹈中我最愛的場景是:主佛發出閃耀的神光擊碎那巨大的紅色惡龍 ——可惜從我在舞台上所站的位置卻看不到那一幕。
而我不那麼喜歡的部分是:在漆黑的30秒內,從天兵到朝廷官員要完成的搶裝。卻整整做了一百多次!
第二名:大唐鼓吏
編舞:任鳳舞
演季: 2008 和2011神韻精華版
鼓型:平鼓面腰鼓,也稱“唐鼓”
或許你已意識到,我們的編舞家陳永佳先生與鼓難分難捨。即使他不編排“鼓”舞,他跳的“鼓”舞也一定會出現在海報上。
2009年我們演出的每一個劇院外都掛著這張海報,猶如中國的蒙娜麗莎。他眼中閃爍的光透著那種英氣奪人的陽剛之美。
2008年,我第一次在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觀看這支舞,就被那陽剛之美所傾倒,我從來不知道男子能在舞台上跳出如此壯美的舞蹈。噢!還有那個晃肩膀的動作,做得極具男子氣概,是我從未見過的!
那雄壯的鼓點和舞動的英姿令我如醉如痴,我竟沒意識到我的頭也情不自禁的在隨著韻律擺動,直到那天我看到前排的人在擺頭,我才意識到,自己原來也做著和那個黑人女觀眾一樣的事。
加入神韻三年後,我幸運的參與了“神韻精華版”演出,在林肯中心、肯尼迪中心和那些陽剛氣十足的男子一起跳起了大唐鼓吏。
我學到甚麼了?答案是:怎樣做個真正的男人。
我一直最喜歡的“鼓”舞是(請大家開始擂鼓)⋯⋯
第一名:威風戰鼓
編舞:D.F.,任鳳舞
演季: 2008
鼓型:戰鼓和大鼓
要欣賞這支“鼓”舞的威風,你必須身臨其境,看錄像是絕對體驗不到的。當你在劇場里聽那22面大鼓發出的雷鳴般的鼓聲時,那鼓聲的赫赫威風在你內心深處引起共鳴。
在我加入神韻前觀看的最後一場神韻秀,買的是張普通座位的票,但當最後一支舞大幕升起時,劇場好像變成了3D影院,環繞的立體聲音同時在振動。
看到舞台上巨大的戰鼓與戰陣布列所呈現出蔚為壯觀的景象,我被四面八方湧來的鼓聲所淹沒。從舞台輻射過來強大的能量,我已不只是心靈在震撼,連身體都在震動。
按神韻今天的藝術標準,威風戰鼓的音樂和舞蹈都比較質樸。但它遠不止是音符和編舞。那簡潔而強有力的鼓舞,伴隨著所有和弦的齊聲演奏,一切都非常完美。那鼓聲把時空帶回到黃帝時代,通向神傳文化的源頭,也讓我想起了真正的自己。
在那一刻,我心中升起一種無法用言語表述的感受,那是一種鼓的力量,一種傳統文化終將取勝的信念。在那一刻,我瞭解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含義。
一個月後我考進了神韻藝術團。餘下的就是歷史了。
意外收獲
無論是巧合還是未經宣佈的慣例,我們每季演出都有“鼓”舞。在2013年巡演中沒有鼓這種道具… ... 但是,在一支舞蹈中還是出現了鼓。
提示:那鼓不在樂池中,不放在舞台上,但你很難錯過它,猜到了嗎?
在這個演季中,諸君,請您欣賞“鼓”舞時,一定要“耳聞目睹”。
陳陽暮月
舞蹈演員
2014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