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的故事
哐!!!樂團指揮輕輕一揮手,大幕也隨之緩緩拉開,幻境般的舞台呈現觀眾眼前。這難忘的瞬間是演員與觀眾的初次交流——寧靜中也流淌著力量。樂池中,小提琴聲飽滿而震撼,我深吸了一口氣,配合節奏。隨著樂曲的潮起潮落,我也「嘩」的一下,往空中甩起了絲綢織出的兩道彩虹。
閃亮而柔順,我手中握著的絲帶是最忠實的夥伴,只需手腕輕挑,無論蔓延十尺的瀑布造型還是舞動的「8」字皆遂心而現。當我從側台離場,飄逸的絲帶也如流淌的清泉伴我身後,看著它們如影隨行般跟隨是我最大的享受。
談到絲綢,不得不說絲綢的歷史幾乎和中國的文化一樣悠久,源遠流長!
絲綢的由來
公元前3000年,在一個微風可人的下午,黃帝之妻,嫘祖,在後園中與女伴們一起採摘野果。嫘祖走到河邊的桑樹蔭下休憩, 忽然一個小巧的物件擦著她的鼻頭「噗」的一聲落在太陽照耀下溫熱的河水中。訝異中,嫘祖發現這是一個乳白、略硬的橢圓蠶蛹。嫘祖將其拾起,發現蠶蛹軟的出奇,這說明包裹蠶蛹的並非是一層硬殼,而是一種柔軟的纖維,因此才會因為在熱水中浸泡而軟化。嫘祖將鬆軟的蠶蛹撥開拉長,最終拉到了600米的長度,和嫘祖的園子一樣的長度。這引起了嫘祖的興趣,於是她從桑樹上蒐集了更多的蠶蛹,並將得出的絲線織成了布料。最終的成果,是觸感柔軟而沁涼的閃亮絲綢。
受到這一成果的啓發,興奮的嫘祖又再度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觀察蠶到成蟲時,發現其除了桑葉之外一概不吃,於是便說服丈夫黃帝種植桑林以方便畜養這些「絲蟲」。嫘祖發明了一種捲線車,改進了將蠶蛹做成絲線的方法,還發明了織布機。她將這些成果都教給了隨從,開始了養蠶業。
一個午後乘涼時偶然的發現,最終成為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嫘祖始蠶」的故事從此為人傳頌。
一個傳統的開始
絲綢自然是一炮而紅。柔軟而堅韌,輕薄而優雅,絲綢的廣泛用途和卓越性能賦予了其絕對的價值。它不但冬暖夏涼,還能防潮;染了色的絲綢百年不褪色。許多古代的知識與文獻都被保存於絲絹之上。養蠶業發達的地區,家族中女性三代同堂一起養蠶比比皆是,她們用半年的時光養蠶,餘下的時間則致力於將其變作絲綢的步步工藝中。
在絲綢出現的第一個千年裡,絲綢基本限制為御用,除了皇室及重臣外都無緣享受。後來,隨著產量的增加,絲綢也漸漸流入民間。然而,每個階層有其在顏色、飾品和式樣的限制。比如黃色,是天子的顏色。軍旅間也常以不同式樣的絲製頭飾區分階級。除了用於衣物和飾品,絲綢也為其他許多發明提供了基礎,如樂器的絲弦、弓弦、釣魚線、絲帛紙卷等。在漢朝,絲綢更是一種常用貨幣。
弘揚世界
由於蠶蟲儘生存在中原地區,古中國也一向習慣韜光隱晦,外面的世界對於養蠶業一無所知。然而,這並不影響絲綢在這些地區造成的洛陽紙貴,許多國家都十分樂意高價換取,而這個情況也造成了絲綢之路的興起。各皇室及政權對於絲綢的交易自是樂於坐享其成,但對於其製作工藝的秘密則是嚴加守護,任何走私蠶蟲或蠶卵的人都會被處死。
然而,哪怕禁令執行的再怎麼徹底也百密一疏,在成功保密了兩千年之後,養蠶業還是隨著移民的百姓流入了朝鮮和印度地區。公元440年,養蠶業被一名政治聯姻的小國公主帶出了中國,進入了西域。不過,因為公主及其部眾的藏私,歐洲仍然無緣養蠶業。
終於,在公元550年,查士丁尼一世派遣的兩名僧人成功將蠶卵藏在了拐杖內,走私回了拜占庭。此前,羅馬人一向認為絲綢是「生在樹葉上,取來用水濕一濕,理成絲,裁成衣服,光輝奪目」。 (源自「普林尼的自然歷史」)至此,養蠶業才終於漸漸在歐洲大陸上流傳開來。
然而,「絲綢來自東方」這樣的概念從未淡去,它超越時間的束縛;在五千年的過程中將自己織入了中國文化的朝朝代代,並最終到達了神韻的舞台。
在隋朝的宮院裏,絲製的水袖與夕暉交映,隨著動作在我周身舞動;轉瞬間,我又身著天人的絲袍(唐朝式樣)在雲中起舞;舞台上時空凝縮,最後一個朝代很快到來,我成了滿清格格,手持絲巾,賞玩著御花園。
今天絲綢已隨處可見,卻仍被視為古中國智慧的標誌。一切都始於五千年前的一個午後:「從天而降」的蠶蛹落入高貴的少女手中,使後人得享造物恩澤。
冷知識區
- 古希臘語的中國——「Seres」,指的便是「絲綢之地」。
- 考古學家所發現的被利用蠶蛹化石中,最早的可追致公元前2600年。
- 絲綢的交易在絲路之前就有進行,可追查的最早記錄是一個公元前1070年的木乃伊身上的裹屍布。
- 秦朝之前,平民是不能穿絲綢的。
戴佳妮
Dancer
2018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