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冬至節——傳統文化趣談
冬至節通常在西曆12月22日與23日之間,在古代曾經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幾乎與中國新年一樣重要。自民國之後,因為人們採用了西曆,在加上社會進入了工業文明,農業文明倚賴的節氣不再重要,所以冬至日節日的含義被人遺忘,變成了一個普通的節氣。
那麼冬至日為什麼重要呢?在傳統文化的道家思想中,萬物都有陰陽兩種特性。在節氣之中,夏至日屬於陽盛之極,冬至日屬於陰盛之極,「至」這個字的意思有日短之至、陰之至的意思。
按理說,這個寒冷的節氣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可是中國古代的哲學相信禍福相倚、陰陽相生。冬天的盡頭就是春天,正如艱難困苦的盡頭就是希望一樣。所以,人們慶賀冬至,不是因為它是陰盛的節日,而是因為它蘊含著春天的第一線生機。
成語中的冬至節文化
漢字成語中蘊涵著幾千年來古老的生活智慧,讓我們看看與冬至相關的詞語都有哪些吧。
1、肥冬瘦年
肥冬瘦年,是宋代誕生的一個成語。在宋代以前,已經有「冬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冬至節的慶祝活動和中國新年一樣隆重。按照『秋收冬藏』的習俗來說,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冬天是收藏的季節。在農業社會,冬天物產稀缺,所以有豐富的貯藏才能確保度過艱難時節。即使在商業發達的宋代,人們仍然延續著「冬藏」這一習俗,家家戶戶都互贈厚禮,以備度過嚴寒的季節,這些贈禮比新年時更要豐富。
2、數九寒天
我們常聽一些老人說「數九寒天」、「冷在三九」,這對於居住在暖氣充足的城市居民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在農村地區,「九九歌訣」仍是計算氣候最簡單的方法。歌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數九就是從冬至日開始的,八十一天後天氣轉暖,就可以開始播種了。年年歲歲冬去春來,雪融花開,就這樣伴隨著世世代代百姓的數九聲循環往復著。
3、一陽來復
「一陽來復」這個成語是形容春回大地的第一絲和暖氣息來臨。它原本出自於《易經》,是指《易經》六十四卦中象徵冬至的復卦*。
「一陽來復」是冬至節舉行慶典的最重要原因。在這一天,不止民間要舉行慶賀活動,皇帝也要舉行盛大的祭天大典。東漢學者蔡邕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這是因為儒家認為陽氣象徵君子,乾卦象徵君王。因為冬至是陽氣開始增長的時候,所以君子在世間踐行道義的路也會從坎坷變得順暢。
冬至節的養生食物
冬至節的應節美食中,有許多充滿傳奇的色彩。其中最有趣的要數「羊肉餃子湯」和「赤豆粥」的故事了。
1、赤豆粥
相傳中國歷史上的半神文化時代有部族首領名為共工氏,他的本事很大,可是有一個兒子卻不成才,這個兒子死後,變成了疫鬼,專門在人間播撒瘟疫。這個疫鬼非常害怕赤豆這一種食物,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粥來避疫。
在傳統中醫學中,紅豆也有建脾胃、養心血的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可幫助增強血液循環和脾胃的運化功能。
2、羊肉餃子湯
羊肉餃子湯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祛寒嬌耳湯」,這個名字背後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東漢名醫張仲景在長沙任官的時候,曾經看到許多窮人在冬天時沒有足夠的衣服穿,耳朵都被凍爛了,於是他用麵皮包裹羊肉和辣椒煮湯,在街上搭起大棚,施捨給窮人喝。窮人吃了溫補氣血的羊肉,喝了熱湯,就避免了耳朵被凍壞的苦楚。
張仲景後來把這種食物稱作「嬌耳」,因為它形似耳朵,又能起到保護耳朵的功效。「嬌」諧音「餃」,所以人們認為它有可能就是餃子的最早雛形。
冬至節的娛樂
在古代,冬至節前後有許多娛樂活動,如清代時滿洲人熱愛的活動是「冰嬉」,也就是今天的滑冰,那些「善走冰」的能人被召入皇宮,於冬至日開始直到三九天在太液池上表演,皇帝常常會親臨觀賞,甚至親自上陣。
相較之下,元明時期的漢人女子更偏愛文雅的活動,她們會在冬至日起繪製一幅寒梅圖,畫中梅花共有八十一瓣,從冬至開始每日染紅一瓣,直到八十一天後,色彩鮮豔的完整梅花圖躍然紙上,當時人稱「九九消寒圖。」九九一到,春天也悄然到來了,彷彿是應女子手中畫筆的召喚而來。
除此之外,玩雪船、坐冰槎、拖冰床、圍爐賞雪等,都是古人愛好的冬至節活動。冰雪帶來了寒冷,也為人們帶來許多樂趣,這些活動的形式雖然有所不同,但古往今來人們的心情沒有改變。這些從順應節氣的生活中積累下的智慧曾為人們帶來無盡的歡樂與滿足。
2021年的冬至節,您準備怎樣度過呢?
*注:易經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有六爻,這六爻由陰陽兩種爻組成。一陽來復,表示本來六爻都是陰的卦象,從底下升起來一個陽爻,這一爻會演變成兩陽爻、三陽爻,直至取代全部陰爻,成為乾卦。這與天氣寒往暑來,由冷逐漸變暖的規律是一樣的。
慧蓮
特約撰稿人
Contributing writer